联系我们

富田桥村,位于市境南部山区,距市中心34公里,由龙家村、富田村、干山村合并成富田桥村,面积5.2平方千米,39个小组,89个党员,人口3593人。双(峰)涟(源)公路过境。辖密丹、塘田、黄泥、古今、山塘、里鱼、永益、富田、江树、荷塘、群宜、尧竹、桥头、山、枫树、龙家、绕月、砂坪、华湘、西村、烟溪、丁家、东村、白马山、古楼、友谊、弄子口、秀溪、群益、观音、罗家、建胜、河公桥、排头、礼湾、内外、集坪、株木、岭上、神冲、峡山、新斗、田心、河龙、塘湾、从木、人民、界头、集合、左湾等51个村委会。煤炭和水资源丰富。白马水库右干渠穿过乡境。盛产楠竹、大豆和茶叶。
       富田桥地区人杰地灵,是清代湘军主要发源地;富田桥游浆豆腐为荷塘地方传统特产,作为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钦点的贡品豆腐,因其制作精良、口味纯正,早已久负盛名,享誉三湘,2016年被省商务厅授予“老字号”和名优特产“地理标志”。
      富田桥秆龙灯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富田桥神火双龙传承于大清顺治年间,为富田桥免受当时的瘟疫而求龙神降吉祥所兴起的多姓氏、多地域、群众参与最广的民俗活动,神火双龙民间传统特色文化艺术将为涟源、娄底乃至全国人民带来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很高的视觉盛宴,对加强发扬和传承富田桥的民俗文化和旅游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提高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民俗文化遗产起到推动作用。
        特产富田桥干子豆腐。

导航:传奇富田桥村 > > 非遗文化 > 富田桥秆龙灯会

富田桥秆龙灯会

传奇富田桥村   2023-12-16 15:23:14 作者:hmuser

1 : 富田桥秆龙灯会源于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时年富田桥地方先遭瘟疫,后遇旱灾,老百姓苦难深重,痢疾流行,地方族人(毛氏、龙氏、黄氏.周氏)都在富田桥建有祠堂,族中长老于祠堂中置三鲜供品在龙王及祖宗神位前,祈祷瘟疫痢疾旱灾早日消除,让富田桥人民重获健康富裕平安日子的时候,突见空中火光一闪,地坪中晒干了的稻草秆燃烧起来了,赶忙去看个究竟,发现是傍边烧石灰的火堆爆出的火星引起了稻草燃烧。大家认为这是龙王和祖宗显灵,提示石灰和稻草灰有消除瘟疫之功效,于是将石灰和稻草灰洒遍富田桥所有田间地里,几个月下来,瘟疫和旱灾消失了,人们也渐渐康复了健康的身体,。族长们共同商量为感谢祖先及龙神赠仙法,稻草秆和石灰救苍生之恩,决定编制草龙(秆龙)庆祝,于农历新年初一到十五元宵节耍秆龙游街祈福。逐渐形成了富田桥上街下街舞秆龙和竞灯习俗,代代相传,直至现在。
2:相传药王孙思邈于公元601年~636年在涟源龙山采药,有一天傍晚途经富田桥桥边的土砖亭子(旧时的歇伙铺、白天供商人喝茶),彼时的富田桥甲古佬山树木茂密,从林杂生,常有猛兽老虎野猪现身,药王看天色已晚就投宿于富田桥甲古佬山脚下一伙铺,当时的房子大都是土砖茅草屋,半夜时分风高月明,药王孙思邈渐入梦境,突见一只白额大虫现身于床前,老虎俩只前爪搭上床沿,露出大虎牙,张开大虎口向自己咬来,说时迟那时快,猛地出现二条金色神龙,一条护住药王,一条将白额大虎卷走,药王孙思邈一下从梦中惊醒。抚额沉思后欲谢二龙救命之恩,特在富田桥桥边上立石庙一座,以供奉龙王,后来的富田桥人就于桥边小庙许愿祈福求子,偏偏又非常灵验,日久富田桥人民就把龙王从庙里请出来,用稻草编织了秆龙,到这习俗一直传承至现在,每逢编龙时先要去河边或井边接上龙神后才开始游街,祈福贺新年。
3:富田桥秆龙灯会发端于大清乾隆朝,兴盛于大清咸丰朝。彼时,湖广苗疆多次发生“苗变”、太平军与大清朝分庭抗礼。富田桥先民响应朝廷号召,以保甲为单位组织“团练”以求保境安民。夜晚巡逻时是左手持稻草火把,右手持棍棒器械自卫,因为是夜晚,每次都会有上十人一起,远远看起来犹如一条长长的火龙,逐渐就用稻草编织成“秆龙”,按照朝廷“造清册、备军装、勤操阅、立法令”的规定成立灯会组织,在道路要冲“竖立旗杆张挂团练乡勇大旗及稽查灯笼,毋分昼夜督率壮勇查匪类,严密防堵”。在此期间,富田桥秆龙灯会为湘军源源不断输送兵勇,境内的燕怡堂、培元堂、干山屋场等均是湘军将士的宅邸。
民国时期至二十世纪末,富田桥秆龙灯会逐渐演变成了以过路塘为界的上头街和下头街的比武、比灯民俗。
进入新时代,富田桥秆龙灯会发扬舞龙祈福驱邪的传统文化精神,热忱欢迎八方来客,团结富田桥人共创美好未来。

友情链接/cooperative partiner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富田桥村
涟源鸿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入云端|商务端|祥云端|网游端
中国云CHCI系统|ICP备案号:京ICP备090660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