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田桥村,位于市境南部山区,距市中心34公里,由龙家村、富田村、干山村合并成富田桥村,面积5.2平方千米,39个小组,89个党员,人口3593人。双(峰)涟(源)公路过境。辖密丹、塘田、黄泥、古今、山塘、里鱼、永益、富田、江树、荷塘、群宜、尧竹、桥头、干山、枫树、龙家、绕月、砂坪、华湘、西村、烟溪、丁家、东村、白马山、古楼、友谊、弄子口、秀溪、群益、观音、罗家、建胜、河公桥、排头、礼湾、内外、集坪、株木、岭上、神冲、峡山、新斗、田心、河龙、塘湾、从木、人民、界头、集合、左湾等51个村委会。煤炭和水资源丰富。白马水库右干渠穿过乡境。盛产楠竹、大豆和茶叶。
富田桥地区人杰地灵,是清代湘军主要发源地;富田桥游浆豆腐为荷塘地方传统特产,作为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钦点的贡品豆腐,因其制作精良、口味纯正,早已久负盛名,享誉三湘,2016年被省商务厅授予“老字号”和名优特产“地理标志”。
富田桥秆龙灯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富田桥神火双龙传承于大清顺治年间,为富田桥免受当时的瘟疫而求龙神降吉祥所兴起的多姓氏、多地域、群众参与最广的民俗活动,神火双龙民间传统特色文化艺术将为涟源、娄底乃至全国人民带来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很高的视觉盛宴,对加强发扬和传承富田桥的民俗文化和旅游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提高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民俗文化遗产起到推动作用。
特产富田桥干子豆腐。
富田桥秆龙灯会是一项流传于涟源市荷塘镇富田桥一带的以舞香火龙、扎台比灯为特色的春节民俗活动,主要包括稻草编龙、香火点龙、舞龙比灯、祭龙祈福及表演武术、花鼓戏等内容。据《同治·湘乡县志》记载:“富田桥有周氏希旦捐置千余灯田于关圣殿,供龙灯会用”。可知,这一时期富田桥已有灯田供给于龙灯会,此后伴随湘军的崛起和商贸的发展及交通的便利,龙灯会愈发兴盛。富田桥龙灯会因以稻草编织秆龙而得名“秆龙灯会”。
古老的龙与人类同存的稻禾秆合二为一,成为了秆龙,秆龙灯会在富田桥青石板街成悠久传承,成为了富田桥一带人民的精神信仰,它即连结十里八乡的情感,又作为逢年过节,重大节日凝聚民心的一种礼仪,即是编龙制灯技艺的传承,又是动作竞争文化脉络。
2024年秆龙灯非遗文化传承人走进荷塘镇中心小学,为学生们讲解秆龙灯会的起源、历史、制作工艺和表演技巧。激起了学生们学习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几位非遗传承老师带着同学们在操场上“舞龙”“提龙”“穿龙尾”……学生正手持秆龙灯,在富田桥秆龙灯非遗文化协会老师们的指挥下来回跑动,龙灯上下翻飞。他们通过手把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们亲身体验秆龙编织和表演的全过程。
此外荷塘镇中心小学还特意开展了和非遗文化相结合的美术课程,学校将秆龙灯会纳入校本课程体系,由毛永其老师带领同学们积极参与,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学习相关的绘画技巧,制作秆龙灯工艺。
富田桥秆龙灯会作为荷塘镇的传统民俗活动,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非遗进校园活动充分展现了这一特色,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学校不仅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还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尝试。学生们在掌握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元素进行创作,为秆龙灯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学校老师也积极参与,其中彭细伟、胡文灿、丁薇薇老师跟随秆龙灯师傅制作秆龙灯,搓稻草,编扎草龙,从制作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李世军校长、毛永其、胡文灿老师和学生一起在非遗文化协会老师的指导下使龙上下飞舞。通过言传身教,把非遗学校建成体验编织秆龙、体验舞龙,非遗文化传承基地。
学校定期举办非遗文化活动,邀请秆龙灯会传承人、表演团队、社区居民和传承学生参与,通过展览、表演、互动等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非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此次秆龙灯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共有200余师生共同参与,通过非遗进校园活动,学生们对秆龙灯会的兴趣显著增强,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认真学习相关知识,还在课后积极参与秆龙编织和表演活动。在参与秆龙灯会非遗文化课程的学生中,有80%表示对秆龙灯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愿意继续深入学习。通过传承人的亲自授课和手把手教学,学生们逐渐掌握了秆龙编织和表演的技巧,为秆龙灯会的技艺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非遗进校园活动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课外活动和兴趣选择,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办学特色。这项活动大大加强了对于文化多样性的推广以及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非遗文化也逐渐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富田桥村
涟源鸿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入云端|商务端|祥云端|网游端
中国云CHCI系统|ICP备案号:京ICP备090660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