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田桥村,位于市境南部山区,距市中心34公里,由龙家村、富田村、干山村合并成富田桥村,面积5.2平方千米,39个小组,89个党员,人口3593人。双(峰)涟(源)公路过境。辖密丹、塘田、黄泥、古今、山塘、里鱼、永益、富田、江树、荷塘、群宜、尧竹、桥头、干山、枫树、龙家、绕月、砂坪、华湘、西村、烟溪、丁家、东村、白马山、古楼、友谊、弄子口、秀溪、群益、观音、罗家、建胜、河公桥、排头、礼湾、内外、集坪、株木、岭上、神冲、峡山、新斗、田心、河龙、塘湾、从木、人民、界头、集合、左湾等51个村委会。煤炭和水资源丰富。白马水库右干渠穿过乡境。盛产楠竹、大豆和茶叶。
富田桥地区人杰地灵,是清代湘军主要发源地;富田桥游浆豆腐为荷塘地方传统特产,作为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钦点的贡品豆腐,因其制作精良、口味纯正,早已久负盛名,享誉三湘,2016年被省商务厅授予“老字号”和名优特产“地理标志”。
富田桥秆龙灯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富田桥神火双龙传承于大清顺治年间,为富田桥免受当时的瘟疫而求龙神降吉祥所兴起的多姓氏、多地域、群众参与最广的民俗活动,神火双龙民间传统特色文化艺术将为涟源、娄底乃至全国人民带来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很高的视觉盛宴,对加强发扬和传承富田桥的民俗文化和旅游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提高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民俗文化遗产起到推动作用。
特产富田桥干子豆腐。
1:当年收割稻谷时选择上好粗壮的禾苗秆,人工用镰刀割下,打下稻谷后晒干收藏于通风干燥又不能淋雨的楼上。
2:召集人邀主要传承人及会员商量编龙时间地点(农历新年、地方堂屋)各人分工明确,有削竹片做龙颚,有刨木杆做龙骨,有揉椇麻做龙须,有揉绳子做插香用的秆垛,有编禾草辫子做龙身的,有做龙角龙眼的,
3:第一步:把稻禾秆清理整洁,稻禾秆上的第一第二片小叶要去掉才显金黄,百根左右成一把,一部分用于编绳子,一部分用于绑定龙身连接部位。编织从龙头开始制作,
4:下街雌龙头把杆长1.58米,直径6公分,龙身把杆长1.48米,直径5公分,共13个龙把子,用富田桥本地杉树做成,红漆面。龙头上颚竹片长1.8来,竹片宽1.8公分。下颚竹片长1.75米,宽1.8公分,顺竹向内合折成最宽处40公分,长65公分的椭圆形,沿周片边用椇麻绳扎满整洁金黄的稻禾秆,上下竹片龙颚合成威武的龙嘴,龙牙就用稻禾秆折叠绑在竹片上而成,稻禾秆辫子制成长0.35米,宽0.08米的龙舌,龙舌尾稻草绑定龙头把杆,上下颚的稻禾秆由龙头把杆子向龙身后面延伸,用于第二节龙身的三条稻禾秆辫子接头,用约二把二十五根稻禾秆分别在龙头把杆俩边合成一把,用揉成3米长的小稻草绳围绑成龙节骨(插香火用),俩个龙角内置竹杆,用稻禾秆绳子绕竹杆编成长70公分,直径如茶杯口粗慢慢收尖而成龙角,用竹棍缠上稻禾秆小绳子制作成直经六公分、长20公分圆形的俩只龙眼,龙头把子离上头二十公分处钻有二个小孔,打上竹削子,上下龙颚,龙角龙眼龙舌的禾秆都搭在这俩个竹削中间,然后用先前编成的稻禾秆绳子通过打活结越拉越紧的方式,把这几个部位紧紧的连在一起,通常十来个人一响午时间一个活灵活现的稻秆龙头形成了,这时候开始编制龙身,龙身主体是一条接着龙头(上下龙颚的稻秆)由三个绳头编成的大辫子,龙身俩边各自从龙眼龙角龙舌处接出编成俩条比龙身主体稍微小一点也由三个绳头的制作而成辅辫,主辫第一节编制到2米长时装接第二个龙把子,龙把离顶20公分处一样有俩个小孔,打俩竹削子,龙身主辫及辅辩匀从龙把子的俩个竹削中穿过来,分别用俩个由二十五根稻秆合拢向上围着龙把子用小秆绳子扎成插香用的龙节骨,龙身辅辩与主辫由椇麻连接而有力,每隔三十公分一个接头,接头顺便编入辫子中,三条稻秆禾辫子形成一个整体,使秆龙在舞动时牢固不断。从第二个龙把子到最后龙尾,中间每编织1米7长装一个龙节骨,共计编13节,龙身总长度21米9。龙尾制作时三条辫子逐渐变小,雌龙收尾成三个立式圆圈。
4:上街雄性龙编制程序与材料大体一样,但龙头更大更威武霸气,龙须更浓密,龙把子比雌龙把长10公分,龙头与第一节龙身的长度比䧳龙长20公分,龙身每节长1米85,共11节,龙尾成五指状,雄龙身总长度在20、9米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富田桥村
涟源鸿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入云端|商务端|祥云端|网游端
中国云CHCI系统|ICP备案号:京ICP备090660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