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富田桥村,位于市境南部山区,距市中心34公里,由龙家村、富田村、干山村合并成富田桥村,面积5.2平方千米,39个小组,89个党员,人口3593人。双(峰)涟(源)公路过境。辖密丹、塘田、黄泥、古今、山塘、里鱼、永益、富田、江树、荷塘、群宜、尧竹、桥头、山、枫树、龙家、绕月、砂坪、华湘、西村、烟溪、丁家、东村、白马山、古楼、友谊、弄子口、秀溪、群益、观音、罗家、建胜、河公桥、排头、礼湾、内外、集坪、株木、岭上、神冲、峡山、新斗、田心、河龙、塘湾、从木、人民、界头、集合、左湾等51个村委会。煤炭和水资源丰富。白马水库右干渠穿过乡境。盛产楠竹、大豆和茶叶。
       富田桥地区人杰地灵,是清代湘军主要发源地;富田桥游浆豆腐为荷塘地方传统特产,作为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钦点的贡品豆腐,因其制作精良、口味纯正,早已久负盛名,享誉三湘,2016年被省商务厅授予“老字号”和名优特产“地理标志”。
      富田桥秆龙灯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富田桥神火双龙传承于大清顺治年间,为富田桥免受当时的瘟疫而求龙神降吉祥所兴起的多姓氏、多地域、群众参与最广的民俗活动,神火双龙民间传统特色文化艺术将为涟源、娄底乃至全国人民带来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很高的视觉盛宴,对加强发扬和传承富田桥的民俗文化和旅游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提高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民俗文化遗产起到推动作用。
        特产富田桥干子豆腐。

导航:传奇富田桥村 > >

转业军人回乡创业坚持豆腐手工做,旋转360度不断裂,日产90

传奇富田桥村   2017-10-08 17:51:23 作者:htzftqc

豆腐,是中国老百姓家庭餐桌上最平常的一道菜肴。然而,在涟源市荷塘镇富田桥村,一种祖传的点浆煮蒸豆腐,以其沁人心脾的醇香和回味悠长的嚼劲征服着人们的味蕾,成为280多年来薪火不绝的美食传奇。

 
 

近日,记者前往涟源市荷塘镇富田桥村,采访拍摄了“点浆”蒸煮豆腐的制作工艺。据了解,该工艺已经传承了280年,周时生是第十四代传承人。

 
 
周时生是土生土长的富田桥村人,2001-2006年在部队服役,回乡后,积极投进了“点浆”煮蒸豆腐制作工艺的传承,今年他又当选了该村的村干部,因为需要两头跑,不能兼顾豆腐工艺的传承,所以,一个月后他辞去了村干部的工作,一心一意将精力扑在了光厚堂“点浆”煮蒸豆腐的传承和创新上。
 
 
 
 周时生是土生土长的富田桥村人,2001-2006年在部队服役,回乡后,积极投进了“点浆”煮蒸豆腐制作工艺的传承,今年他又当选了该村的村干部,因为需要两头跑,不能兼顾豆腐工艺的传承,所以,一个月后他辞去了村干部的工作,一心一意将精力扑在了光厚堂“点浆”煮蒸豆腐的传承和创新上。
 
 
 
 光厚堂点浆煮蒸豆腐为纯手工制作,工艺包括择豆、浸豆、磨豆、煮浆、点浆、散浆等20道工序,其中点浆、三煮三蒸与防潮草纸或木盒包装是核心技术。
 
 
据传,点浆煮蒸豆腐是在清朝主簿、光厚堂祖先周希旦的鼎力相助下由其族亲发明了“点浆”工艺。
 
 
“点浆”豆腐不用石膏或卤水点浆,而是采用上锅豆腐滤出的“浊水”加入下锅豆浆中进行点浆,致使做成的豆腐口感甜嫩、柔滑,食之满口余香,回味无穷。
 
 
据记载,家住富田桥邻地的清代烧车御史谢振定曾将点浆煮蒸豆腐带进京城,贡奉朝廷,备受皇上喜欢,故人们称其为“御品豆腐”。
 
 
晚清时期湘军将领李续宾、李续宜将其带入湘军军营中,受到将士们青睐。在湘军中的宣传与推介,使其提高了知名度,增加了产量。由于“点浆”煮蒸豆腐制作工艺繁杂,如何将这一独门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已成为了光厚堂豆腐面临的突出问题。为此,第十四代传承人周时生以全新的理念拓展点浆煮蒸豆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并在制作工艺、传统器物、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整理、挖掘、保护和弘扬。
 
 
目前,光厚堂点浆煮蒸豆腐传统工艺正在积极申报非遗保护项目。据周时生介绍,目前,影响光厚堂点浆煮蒸豆腐做大的突出问题是保鲜时间不长。由于不添加任何防腐剂,所以豆腐夏天只能保鲜2天,冬天约7天。如果你们有好的建议,辛苦分享。
 
 
 
 
 
 
 
 
 
 
 
 
 
 
 
 
 
 
 
 
 
 
 
 

友情链接/cooperative partiner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富田桥村
涟源鸿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入云端|商务端|祥云端|网游端
中国云CHCI系统|ICP备案号:京ICP备09066050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