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田桥村,位于市境南部山区,距市中心34公里,由龙家村、富田村、干山村合并成富田桥村,面积5.2平方千米,39个小组,89个党员,人口3593人。双(峰)涟(源)公路过境。辖密丹、塘田、黄泥、古今、山塘、里鱼、永益、富田、江树、荷塘、群宜、尧竹、桥头、干山、枫树、龙家、绕月、砂坪、华湘、西村、烟溪、丁家、东村、白马山、古楼、友谊、弄子口、秀溪、群益、观音、罗家、建胜、河公桥、排头、礼湾、内外、集坪、株木、岭上、神冲、峡山、新斗、田心、河龙、塘湾、从木、人民、界头、集合、左湾等51个村委会。煤炭和水资源丰富。白马水库右干渠穿过乡境。盛产楠竹、大豆和茶叶。
富田桥地区人杰地灵,是清代湘军主要发源地;富田桥游浆豆腐为荷塘地方传统特产,作为明朝正德皇帝下江南钦点的贡品豆腐,因其制作精良、口味纯正,早已久负盛名,享誉三湘,2016年被省商务厅授予“老字号”和名优特产“地理标志”。
富田桥秆龙灯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富田桥神火双龙传承于大清顺治年间,为富田桥免受当时的瘟疫而求龙神降吉祥所兴起的多姓氏、多地域、群众参与最广的民俗活动,神火双龙民间传统特色文化艺术将为涟源、娄底乃至全国人民带来艺术性、观赏性、娱乐性很高的视觉盛宴,对加强发扬和传承富田桥的民俗文化和旅游发展起很大的促进作用,对提高民族文化特色,传承民俗文化遗产起到推动作用。
特产富田桥干子豆腐。
涟源市富田桥地处荷塘镇的东部,紧靠娄星区,全村总面积为5.8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685人,是一个典型的人多田少的大村。全村80%以上青壮劳力全部外出打工和发展,交通便利,丰荷线贯通全村,直达娄底二十多分钟,是娄底城区的一个理想后花园。
富田桥山清水洗,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文化底蕴深,是一个多种文化并存的古民俗村庄,其中红色文化、湘军文化、民俗文化、美食文化、品牌文化、宗教文化、古建筑文化、手工艺文化、艺术文化等都具有一定文化特色,并有很好的挖掘和传承开发价值。
当前正在抢救性挖掘和保护的民俗文化,如七夕祭拜桥寄娘,每逢一年一度的七夕,富田桥老年人就带领全家人员,准备贡品,斋饭,当指针敲响0点,河边富田桥就香火不断,鞭炮齐鸣,老年人举香跪拜,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求生儿育女,然而神火双龙参与,好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富田桥秆龙灯是一种很有民俗特色的一种文化,史料记载,起源于顺治二年,当年天干、瘟疫,为消灾除瘟,富田桥的祖先用稻草编织神火双龙,修建关圣殿,大家参与,用竹片和纸编织各种型号的灯,如孔明灯、十二生肖、鱼、赶马灯等,每逢正月十三至十五日,分成上街与下街进行比灯,到处灯火辉煌,川流不息,流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富田桥的历史,追溯到明朝。明朝初,全国各地移民陆续迁往富田桥落户,发展商业、手工业,家庭小作坊。同时随着地理位置的特殊,它是通往东南西北的一条商、官道,也是南岳进香必经之地,就形成了一个驿站,建成了一条繁荣的街道,解决过往行人的吃住、生活用品和祭拜祖先。富田桥街道的完整一直保持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当地富田桥的繁荣,从明朝永乐年间,富田桥都是区、乡、公所所在地,解放前是敦行乡,四十四都,解放后由于环境变化,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迁至山塘。
根据老湘乡县志(特别同治至)记载,富田桥的繁荣,是以富田桥游浆豆腐带动。因此富田桥游浆豆腐就起源于1515年。历史记载富田桥有两位皇帝到过,一位正德皇帝(1527年),另一位乾隆皇帝第六次下江南,都品尝过富田桥豆腐,并钦点为贡品。
富田桥是一部写不完的史诗,其中解放前就由蒋牧良(1936年入党,解放后第一任湖南文联主席,鲁迅学会成员)在富田桥培养个组建湘中一支五团(毛泽东纵队前身),五团全是大富田桥人,为湖南省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贡献,并培养一批干部,即湖南公安厅长、电视台长,曾经棒等,解放后党史记载,追用革命烈士就由二十多名。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富田桥的特色产业发展较快,游浆豆腐不断提升扩大,产品在市场一直受到消费者好评。2015年成立涟源富田桥游浆豆制品行业协会,组织申报,获得国家批准娄底市首个地理标识保护商标,获得涟源市首个湖南省"富田桥豆腐"百年老字号商标,同时游浆工艺制作获得国家专利发明。
富田桥的历史,值得我们去挖掘,富田桥的文化值得我们去传承,让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打造一个具有古老而传奇的民俗文化基地,为开发传统美食文化,推动全程旅游,打造以农家乐为美食,建设一个繁荣、昌盛、幸福、美满的娄底后花园。
Copyright 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富田桥村
涟源鸿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支持
入云端|商务端|祥云端|网游端
中国云CHCI系统|ICP备案号:京ICP备09066050号-3